关于“一气呵成”

· xupei'blog

写作是个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的过程

我曾经以为,写作最好的状态是一气呵成,如杜甫诗中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这么多年,始终也没有做到。

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考试。固定的题目,固定的套路,无数轮没话找话憋出八百字的作文训练,实在是一种精神折磨,也无怪乎很多人在脱离高考之后再也不愿写作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就这样抱着热切而美好的初衷,亲手扼杀了无数学生对于文字和深度表达本身的热爱。

考试作文为了卷面整洁,必须从标题一字不错地写到最后一个字。当年老师提醒我,说我的字写的不够好看,把字好好练练,卷面分才会高,于是我很听话地买了一大摞正楷字帖,练了多轮,没有一次成功。我只有这么多心力,花在了如何把字写好看上,就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了。有些事情,是天生的弱项,无论我怎么弥补都达不到平均水平。事实证明,在弥补自己的弱项上花费太多精力,多半得不偿失。

直到开始用电脑打字,”一气呵成“的烦恼就都不存在了。我可以选择任何好看的字体,可以随意地增加,删除,修改,替换,调整段落的位置,直到满意为止。文字聚在一起就像一团泥巴,可以随时随地被塑造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捏完了如果觉得不好,就加点水,软化以后重新来过。

抛弃了“一气呵成”的幻想,写作变成了很自由的事情,想一点,记下来,再想一点,再记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把零散的网状信息逐渐织成一段段线性字符串,主题也随之明晰起来。

我一度以为这种写作方式是背离正道,误入旁门左道,只是因为好用,才一直去这么做。直到最近偶然看到史蒂芬平克《风格的感觉》书中的一句话,才觉得所谓正道并不一定是正道。他说:“写作是个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的过程”,太精辟了。随时记录,逐步整合,适时调整的体验比多年受到的应试教育的写作训练要好太多,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写作的本质。

当我不再墨守所谓正确的方式,不再纠结他人对自己文字的点评,不再追求毫无意义的阅读量和订阅量,不再依托于充满审查和异化的发布平台,不再讨论那些不值得为之发声的问题,甚至不再依赖一门拥有太多禁忌和枷锁的语言,才能到达更自由的状态。

于是,中文的写作变少了,我把更多工作之余的精力都放在了英语阅读写作和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上。两个世界,一个在推,一个在拉,一个在限制,一个在引领。越来越多的人也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