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装win11系统说起

· xupei'blog

关于打破边界和了解什么才是好的。

# 重装win11系统

我的电脑一直装着win10操作系统,不道为什么Revit插件总是出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十一假期就准备重装系统,直接换成win11。

我用官方工具检测后发现电脑的CPU和TMP2.0都不符合要求,就准备直接放弃了,毕竟也是七八年前的老电脑了。Kurt看了一眼,说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于是查了若干教程,成功找到在我电脑上绕过硬件检测的方式。新的操作系统装好以后经过测试,完全可以正常使用。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非常触动我。如果是我独自来更新系统,当看到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的那一瞬间,肯定就直接放弃了,根本不会去想,操作系统一定要跟硬件匹配吗?官方说不行就真的不行吗?这些限制是否有办法可以突破?更不要说去查好几个教程,全都测一遍,如果失败了就再找一个,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知识积淀的欠缺:计算机我懂的太少,懂得少就容易受制于人。不了解底层的原理,就只能用封装好的工具,在他人既定的范围和路径中活动。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性格以及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让我养成了遵守规则与避免犯错的习惯。在学生时代或许是优势,但走出校园就会成为人生的禁锢。

# 遵守规则与避免犯错

遵守规则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刻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课前不能迟到,课上不要交头接耳,课间不许嬉戏打闹,课后不可不做作业。课本写的,老师教的,就是真理。这样好不好呢?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当我们习惯于遵守规则以后,就很难再去质疑规则了。这样发展下去,我们会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之中,直到被剥夺到一无所有。

再说避免犯错。高考指挥棒之下,得高分的关键就是少犯错误。一个失误丢好几分,前面就插进去几千名,这种恐惧迫使大家要小心翼翼地去解决卷子上的每一道题。理综考试的选做题我总是选动量,不是因为感兴趣,而是因为这类题犯错的几率小。这种尽一切努力避免犯错的习惯在高考结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消散。

于是我们认真地上每一节课,完成每一门作业,应付每一次考试。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校园生涯以后,终于成功考上大学,也终于成功错过了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好的学习方法。后来我逐渐明白,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去塑造自己是一种逃避,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任,因为我把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主动权让渡给了老师和学校,无条件地接受了他们灌输给我的所有想法和态度。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我都是万万不敢逃课去自学的。但实践证明,比起上课,自学能带来更多快乐和更高的效率。通过科学上网找到比学校和课本好的多的资料,然后不受打扰地专注研究足够的时间,都可以掌握。

kurt说,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可以随便折腾,做错了shell会报错,大不了重装系统,再大不了重买一个电脑,又不会怎么样,关键在于尝试。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

再说回win11吧,跟win10相比,界面做了很多调整,图标也重新设计过。只是看着像抄了苹果的作业,还抄了个半吊子。

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太过于依赖Windows了,导致我一直以为操作系统就是Windows,直到后来接触linux和macOS,才发现随便哪个都比Windows要好。比如win11的系统,安装时必须要登录,装好后还要手动打布丁,否则连屏幕亮度都无法调整。同时预安装了一大堆我根本不需要的应用,且无法卸载。整个系统不干净,也不简洁,更不美观。但是没办法,很多设计端、工程端的软件在其他系统上还无法很好运行,越是大的传统软件,越难以调转船头去适应新的变化,所以工作还得用Windows。

无独有偶,我从小到大都以为打字只能用Office的Word编辑器。当时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用word进行排版,插入的图片表格在每次更新文字内容后都会飞来飞去,让人火冒三丈。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是我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后来发现大家都遇到了类似问题,难以彻底解决。既然大家都是这样,那就多排几次吧。

后来接触到了.md格式的文本,能在tapora,obsidian等很多平台上编辑,且可以在网页上渲染公式、表格以后,我就再也不用word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很小的学习成本就可以使用更好的工具,何乐而不为呢?

艾米莉·狄金森有一首短诗,叫 Had I not seen the Sun

Had I not seen the Sun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My Wilderness has made

前两句最经典的翻译就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生活。而发现更好需要打破旧俗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