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工作心得

· xupei'blog

站在我当下的认知,不管做什么工作,还是要追求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前几天看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7月城镇青年(16-24岁)失业率为19.9%的时候,我大为震惊。先不论数据真实与否,至少它反映出“全民抗疫”的大戏之下就业形势之严峻,此时有一份稳定和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须得珍惜自勉。我也是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慢慢回归到积极平和的状态中。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工作心得,分享一下。

# 契约精神

大部分商业公司通过购买员工的时间和能力来帮助其盈利,个人与公司与其说是雇佣关系,我更愿意理解成一种契约关系,基于此,双方的“契约精神”就尤为重要。对个人而言,无论当下这份工作是否理想,都应尽最大努力去做好,通俗来讲叫做“责任心”,通过这份责任心,我们逐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而来自上级和同事的信任,是一份工作否能做得好,做的开心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一直以来的原则是,在工作时间就认真工作,积极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绝不在工作时间做个人私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拿到的工资。当然,与此同时,公司也履行了契约精神,尽力保障员工的工作时长和身心健康。

如果个人都千方百计研究如何在上班时间摸鱼,公司又绞尽脑汁去延长工作时间,榨干员工价值,那只能上演相爱相杀的故事,促成两败俱伤的结果,无人可以从中获利。

# 高效开会

工作里我最怕冗长且低效的会议,大家热闹地讨论半天,总结时最终却得不出有价值的结论,往往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部分跟会议主题非密切相关,但不知什么原因被拉进来人,就干脆不说话,随便听听。这都降低了整体会议的效率。

所以我跟任何人约会议之前,都会先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我计划跟哪些人去沟通,想要探讨的主题是什么,核心的议题有哪些,参考资料在哪里,开会之前先将这部分内容发给参会者。看不看是他们的事,但我自己必须心里有数。讨论完以后立马记录结论和双方要进一步推进的事宜。如此折腾虽然会花费多余的时间,但有文本作为依据,会议效率更高,也不容易跑题,不仅节省了自己的精力,也节约了同事的时间。

如果是参与别人组织的会议,认真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的表达欲望会特别强烈,更倾向于说服和争论,而不是倾听和理解,甚至强势到直接打断别人的发言,切换到另一个议题中,这将给会议主持者和其他参会者带来不小的困扰。我也属于比较性急的人,有时不等别人讲完,总想一吐为快。所以需得时时提醒自己,先耐心听完别人到底想说什么。

# 实时反馈

当我接收一件任务的时候,习惯于多次确认这个任务的核心目的和主要诉求。到了自己认为重要的节点,及时、主动地去汇报当前进度,这个节点一般不会超过3天。好处是我可以根据这些小节点,把大的工作划分为很多小的子任务,而且可以根据阶段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内容。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有些事情在自己手上是全部内容,但再往上一层,就只是大系统的一部分,上级需要通过评估我现在的工作进度,去对更整体的项目进行统筹,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牵扯到很多人,必须早反馈,早发现,早解决。如果事到临头才暴露出自己搞不定或者弄错方向,那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 工作之外

我比较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做一件事情的状态和节奏,比这件事本身更重要”。对于加班我并不排斥,有些事自己也觉得必须在某个时候完成,没啥说的,就得多花一点时间做好。我反对的是持久的、低效的、形式主义的加班,那只会累垮身体,消磨心智,让人在本应该积极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时间内也完全失去动力,只剩下疲于应付。

工作之外是很好的自我扩展的机会。自从有了一个保姆级的好老师,我对coding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班以后,我看剧玩游戏都比原来少了,觉得没意思了,还不如系统地去接触编程、BIM和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内容,虽然暂时没什么用处,但却很有乐趣。消费和娱乐都无法带来真正持久的快乐,但是创造似乎可以,写作也属于某种形式上的创造吧。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稳定和完美的工作,再加上社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个人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随时都可能会化为乌有。我们应该在珍惜当下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抵抗风险的能力,巩固随时随地从头来过的底气。

我见过太多人,被困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很久,却动弹不得。当一次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的时候,会有人觉得,这么无聊又低回报的工作,我却做了这么久,要么我是个笨蛋,要么它一定有些吸引人的地方。这就是经典的“认知失调”理论:我们总是追求认知和行为一致,如果不一致,大脑就会感到困惑。

站在我当下的认知,不管做什么工作,还是要追求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否则那就只能称为劳作,而非劳动了。